内外棉价差缩小 棉花需求端或继续恶化

【字体: 字体颜色

内外棉价差缩小 棉花需求端或继续恶化

2015年12月31日来源:期货日报 

  临近年末,回望今年国内棉花市场,不论是7、8月份新疆高温造成的棉花产量和质量双降,还是内外棉价差持续缩小,都无法阻止新棉价格阴跌。关键点主要在于纱和终端纺织品服装需求的双重下降。

  纱线消耗受制于棉花质量、化纤替代及进口纱竞争

  纺织行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优劣棉花需求分化加大


  当前,国内市场认可的双28及以上优质棉产量和占比下降,截至目前,新棉中28-32mm仅占检验总量73.96%,马克隆值C2级占检验总量的38.53%,而去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86.37%和14.68%。国内纺企由于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主流产品越来越趋向精梳中高支,对优质棉花的需求增加,劣质棉花销路变窄。此外,由于进口棉配额延续89.4万吨的限制,内外棉价差持续缩小,截至上周五,CCI指数3128B级与FCI指数M级1%关税下折人民币价格的价差只有1329元/吨,外棉价格优势下降。因此,国内有限的优质棉用于生产中高支等利润较好的品种,劣质棉花供大于求,优劣棉花需求分化明显。

  化纤成本大幅下降,快时尚渐成主流,化纤对棉花替代增加

  以涤纶短纤为例,其价格走势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影响显著,涤纶短纤价格已经跌破2008年低点并继续下探,纯涤纱库存压力增大,降价促销普遍存在,棉涤价差由5月初的5400元/吨攀升至当前的6600元/吨,涤纶短纤对棉花替代增加,混纺纱成为纺企转型的选择。此外,快时尚服装品牌受到消费者青睐,与传统的慢时尚服饰相比,其布料中化纤材质比例很高,这也是棉花消费萎缩的原因之一。

  进口纱增速有望放缓,但仍在增长


  进口纱自2012年起呈爆发式增长,由2011年的90.3万吨,跃升至2012年的152.6万吨,2015年1—11月进口纱数量已创下历史新高215.9万吨。进口纱的价格优势一方面来自原材料棉花和纺织企业人工成本低,另一方面受益于出口国的货币贬值。未来人民币贬值是大概率,随着内外棉价差进一步缩小,进口纱原料成本优势会降低,但是东南亚纺企的人工成本将长期大幅低于我国。

  同时,出口到中国的进口纱品种构成正在变化,精梳单纱在进口纱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2015年基本保持在20%以上,同样,30-47支精梳单纱在进口精梳单纱中所占比例也在提高,尤其是印度出口到中国的精梳单纱中30-47支的比例高达67%。可以推测,未来进口纱会进一步蚕食国内中高支精梳纱的市场份额,进口纱全面抢占国产纱市场的局面已悄然来临。

  纺织品服装消费步入寒冬期

  2010年以来,我国服装产量和纺织服装、服饰业销售收入,利润额同比增速等指标持续走低,而产成品库存却大幅攀升,库存价值由2010年年初的420亿元,增长近1.5倍,至今年10月底达1035亿元。出口方面,2011年后我国成衣出口金额增速放缓,2015年除2月份外,其他各月份同比均呈负增长,而且成衣出口中化纤制衣比例增加,棉制针织成衣负增长,棉制梭织成衣的增长速度也远落后于化纤制梭织成衣。

  纺织品服装内外消费均出现大幅下滑,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及全球经济形势欠佳,需求不振,同时也因为印度、越南等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激烈竞争。例如,今年1—11月,越南纺织品服装出口至美国同比增长11.7%,而且两国签订了TPP协议,未来越南对美国出口税率会下降至零;印度政府于11月重新制定了商品退税率标准以刺激出口,并且不排除未来会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国内纺企处境可谓“屋漏偏遭连阴雨”。

  总之,棉花需求端问题严重,后期可能还将继续恶化;而供给端的“巨无霸”——国储棉的消化归根到底还要依赖下游需求的好转。在经济走出底部之前,纺织行业能做的恐怕也只有通过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手段保存实力。
  • 上一篇: 11省份“十三五”争进“自贸区” 打造开放型经济
  • 下一篇: 非洲棉花出口将实现免税无配额
  •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相关信息
    关闭
    扫码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恩平纺织服装协会
    CopyRight © 2014 恩平市纺织服装协会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恩平市纺织服务协会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005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