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阿里、京东上市第一年,对“双11”的重视空前。据了解,今年参与“双11”的天猫商家数量已超过2.7万,达到了历次之最。
百货业前三季度的惨淡经营,让模式变革呼声再起。北京商报记者对比包括王府井、天虹、翠微股份、北京城乡、首商股份五大上市百货前三季财报发现,营业收入下滑成为常态,有的企业净利润暴跌近40%。与之相对应的是,零售业也在加速关店过冬。同时,零售业弱化联营回归自营的呼声在业内此起彼伏。
今年1-9月,除了天虹实现营收120.33亿元、同比增长6.42%的业绩外,其余四大百货三季度遭遇业绩重创。北京城乡营业收入15.9亿元,跌幅达到11.64%;翠微方面下降9.09%;王府井以及首商股份分别下降6.77%和2%。
同时,首商股份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净利润为1.75亿元,下降39.67%;即使是百货大佬王府井也出现了15.08%的下滑;翠微股份的这一数据则下滑34.95%至6613万元。
传统百货低迷,除了整体市场环境影响外,商品高价成为阻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消费者王女士发现,一款名为恩裳的针织衫,专柜价为2890元,天猫售价为1445元。在今日到来的第六季“双11”,天猫、京东、苏宁、国美等各大电商纷纷打起线上价格战,对线下百货行业造成冲击。
从去年北京老牌百货三利关店到今年百盛、华堂商场纷纷闭店也让业界担忧传统百货的未来。5月,北京华堂关闭了望京店;9月,北苑店关店。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明年初华堂西直门店也将结束经营,这也意味着北京华堂将收缩至5家卖场和1家食品馆。
北商商业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万文英表示,百货业已失去最初的商场买手能力,只扮演“二房东”的角色。要想改变困局,传统百货亟待回归本质,层层盘剥的联营模式应尽快弱化或终结。
来自北商商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零售业相对发达的美国和日本,百货店主要的经营模式是买手制,这使商场的税前利润大多超过35%,最低也在25%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