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丰鞋业是一家台资耐克代工企业,在大陆投资已有二十多年。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税收政策调整等影响,近十余年公司产能在东部沿海战略转移,并逐步向东南亚国家倾斜。考虑到市场布局、产业成熟度、企业形象等因素,三丰鞋业表示不敢彻底离开中国大陆,但坚守于此,内心也充满了纠结。
战略转移
三丰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楼苹告诉记者,公司1988年就到大陆投资,一直专注于制造业,主要为耐克代工制造运动鞋。
“目前企业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劳动成本高,人工成本从2002年开始增长,到2009年大幅调整,从那以后每年以12%左右的速度上涨。”楼苹说。
用工紧张俨然已成为三丰鞋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即使薪资上涨,也招不满、留不住工人。以前新工人招进来,培训一两个月就可稳定上岗。现在新工人半年内的流失率达到60%,能够留存一年以上的还不到30%。
伴随着东部沿海劳动力成本上涨,公司产能在沿海一线逐步转移。从昆山到福州,再到莆田,目前三丰鞋业在中国区先后建起了三家工厂。
楼苹说,由于长三角的薪资太高,现在昆山厂只做一种高附加值的气垫配件,基本靠机械自动化完成,人工依赖小。福州厂这两年规模也在缩减,只有莆田厂目前发展不错,1.3万名员工队伍还比较稳定,也是因为那边用工成本还没涨起来。
受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因素影响,2000年三丰鞋业的新增投资开始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倾斜,近年来在大陆扩张的速度已比不上越南,企业利润也不如越南。
“坚守”代价
楼苹认为,就加工制造业而言,未来中国大陆将不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但现有加工制造业还不可能完全退出大陆市场,包括像耐克这样的采购商,每年还会保证一定量的中国订单。这与外商的全球布局有关,出于分散风险的需要,他们必须要保证在中国的一定订单量。与越南、泰国等突然爆发政治事件的地区相比,中国政局稳定、投资环境成熟,政府效率、廉洁程度更好。对于国际采购商,这些因素非常具有说服力。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如果外商完全退出,将对其自身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甚至损害到商业信誉。“试想一个大品牌如果完全撤出中国,外界肯定会猜测企业出了什么问题。”楼苹说。
此外,虽然劳动力成本上升,但大陆还有其他优势,比如产业链完整、劳动力素质和熟练程度更好,关联行业发展机会多。一些台商在大陆已实现多元化经营,除了制鞋业还涉足其他产业,不可能再把整个产业重心转移到东南亚。
以三丰鞋业为例,目前依然坚持在中国大陆的存量规模,产能基本保持稳定,但“坚守”也让企业付出了代价。楼苹告诉记者,受各种成本上升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公司盈利能力几乎没有增长,利润率仅能维持在较低水平。
楼苹强调,须谨防制造业的“空心化”,大陆还没有发展到不需要二产的程度,没有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服务业也就失去了依托。虽然沿海用工矛盾突出,但中西部还有上亿农民工需要解决就业,加工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大出口。
楼苹认为,产业本身没有高低之分,传统产业之中也可以有高新技术、高端设备和科学化管理手段。“对于加工贸易和传统制造业,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监督企业合法合规、履行社会责任”。
期盼公平
“我们进入大陆二十多年,早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已经不存在内外资的差别了。”楼苹建议,客观看待大陆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正视代工企业存在的必要性,给予企业应有的公平待遇。
一、是尽快完善和改进社保等关键制度,缓解企业用工成本压力。
楼苹说,现在企业给农民工缴纳的社保,占到用工成本的40%,但这部分社保福利农民工并未完全享受到。她建议企业在当地给员工交的社保,能尽快与他们在家乡的新农合、新农保账户对接,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企业缴纳比例,既减轻企业负担,也让每一笔费用都落在员工的社保账户里。
二、是在产业政策上,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不搞差别待遇。
“与政策优惠相比,我们更加在意政策的稳定性。”楼苹认为,大陆的整体投资环境、硬件设施很好,软环境包括政府效率、公务员素质、执行力都不错,但宏观大环境不利于代工企业发展,这里面有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还有地方政府的主观原因。“近年来可以明显感觉到,地方政府相对更愿意扶持本土企业,发展本土品牌”。
三、是制定加工贸易企业梯度转移的专业规划,为企业腾挪、转移预留时间与空间。
楼苹告诉者,曾经有个竞争对手把工厂搬到中部某省,以较低的价格抢订单。没想到第二年当地就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用工成本上涨,加上内地运输成本、工人不熟练等因素,经营情况立刻就不行了,最后只能关厂。每个工人要赔上一年的工资,企业钱没赚到还亏掉一个亿。
楼苹说,现在无论东中西部,都对高新技术、高端服务业趋之若鹜,有些地区实际上是与当地产业基础和劳动力素质脱节的。希望政府充分理解现阶段加工制造类企业的存在必要性,牵头制定一个专业性的产业转移规划,在扶持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为企业梯度转移指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