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上作了主旨演讲。综观演讲全文,除了“克强经济学”的核心改革二字之外,“创新”一词出现了37次。为何创新在今天的会场被大国总理频频提及呢?而今天的中国又将如何面对改革创新呢?
应景的是,本届达沃斯论坛的主题就是“推动创新,创造价值”。正如总理所说,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要靠创新。近几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发展,向健康方向前进,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于改革创新。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来看待中国经济。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投资导向,今天的中国经济要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产业转型需要创新,那么我们拿什么创新?
接地气的来说,在苹果公司发布iPhone6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各种iPhone6版本的“山寨机”。今天的中国,山寨货屡见不鲜。截止2013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过亿,已经到了超日赶美的阶段。但是,为何街头的汽车多数都是外资品牌,甚至我们的民族汽车品牌都要靠合资去生存。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没有技术,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创新能力还很差。
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如此之差?目前,中国的企业总量中有近90%是中小企业,它们拥有创新热情,但基本上不具备创新能力;而大中型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虽然拥有创新能力,但却缺乏创新动力,原因是它们凭借制度赋予的合法垄断地位就可以轻松谋得超额利润。由于拥有不可动摇的制度性垄断保护,以及企业领导者的行政任命,导致这些企业厌恶创新风险,因而这些巨型企业无论是从内部机制到外部环境都缺少创新的动力。而这样违背资源的最优配置原则,也极大地伤害了其他企业的创新热情。
无独有偶,在达沃斯论坛上,我同一位民营科技企业家交谈中得知,现在的高新技术企业往往不去考虑如何研发新产品,而是将目光聚集在“火炬计划”这一类的称号上,目的在于换取政策优惠,从而减免各种税收。在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腐化的思维意识已经阻碍了中国企业创新的步伐。
也正是如此,我不得不说的是,在达沃斯甚至是各种会议的场合,我们都会遇到很多中国的学者,而他们的言论永远停留在不变换的时代。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缺乏创新的意识。
以学者为例,中国的学者很难获得诺贝尔奖项,正是因为更多的学者将精力放在“市场化”的模式下,较少的去研究理论模型,习惯了潜移默化的思维,难以创新。也正如余秋雨所感慨,乾隆花了9年时间修订《四库全书》,全是在整理、修订。而同时期的9年,资本主义国家却突飞猛进,水分子被分解、第一根铁轨建成、美国科学院成立,这些科技上的创新直接决定了今后几百年的世界格局。
也正是如此,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只能看见他山之石而来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等。不要说“师夷长技以制夷”,我想,如果创新意识解放了,中国会走得更远。
我们不禁又要回到话题的本身,总理,我们拿什么创新?
何以创新?唯有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有目共睹。邓小平时代以改革促发展,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当前,改革再次进入深水区。在新一轮改革框架下,一场以反腐为突破口的变革,正在全中国上演着。
在更多人看来,当前的改革似乎已经找到了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本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先手棋”。路漫漫其修远兮,改革如何进行又是难题。
在我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给出了最好的改革框架。可以说,改革已经有了方路线图和时间表。需要的就是壮士断腕的勇气。既然总理说了要从简政放权开始,就应该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多的领域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色彩。譬如,国有企业的改革,要破除现有垄断格局,打破权利寻租现状。扎实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竞争性领域充分发挥市场之手功能。
既然,中央已经成立了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要全盘考虑改革,找到突破口。改革也不能为之过急,当前应以渐进式改革思路为主。在触动利益格局时,需要动刀动枪的真改革。当然,在壮士断腕的勇气下,我们暂时还无法检验政府改革的成效威力如何。但是,在变革的时代,有为的政府,必定会收获硕果累累的改革成绩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