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7月8日,2023明代服饰美学论坛在北京服装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与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服饰文化研究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联合承办。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研究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提供项目支持。北京市昌平区副区长白琳,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荣林,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小艺,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副主任姚巍,北京市昌平区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刘素萌出席,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苏州大学、韩国檀国大学等二十余所科研院所、国内外院校、文化单位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师生现场参会。线上云现场同步网络直播。王小艺主持论坛开幕式。
白琳在致辞中指出,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重要职责。昌平区委区政府始终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做好文化传承,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赋能昌平“四区”建设。明代服饰美学主题论坛是昌平区2023明文化论坛的主题论坛之一,旨在吸引更多的文旅要素和全球“明粉”汇聚昌平,提升明文化影响力,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全力打造昌平为全球明文化的研究、交流和体验中心,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贾荣林在致辞中指出,北京服装学院积极汇聚国内外优秀学术力量,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此次与北京市昌平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高水平服饰文化研究学术会议,今后北服也将继续深耕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为引领中国服装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不断努力。热烈欢迎海内外学者、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协同推动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
论坛主旨发言共分两场。六位特邀嘉宾——韩国檀国大学朴圣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扬之水研究员、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玲研究员、苏州丝绸博物馆王晨研究员、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陈芳教授,分别以《朝鲜时代朝服复原研究——以全州李氏出土朝服复原为例》《盈寸之间 金分五色:癸卯春夏明代金银首饰观摩记》《明代云肩襴袍的艺术设计与技术实现》《明代历史文化展览的展示传播》《文物保护修复视野下的明代服饰工艺美学文化》《从晚明服饰见女子品评标准的转向》为题进行主旨发言。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田辉,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服饰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蒋玉秋担任论坛学术主持。深圳技术大学王树金教授、苏州大学张蓓蓓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廉萍资深编辑、湖南博物院董鲜艳研究馆员、孔子博物馆徐冉副研究馆员、上海大学周方副教授,以及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贾汀研究馆员、高丹丹副研究员、胡小妹副研究馆员,美术学院刘琦副教授、魏丽助理教授、胡谍助理教授参与学术交流互动。
朴圣实教授介绍了韩国博物馆的现状与作用,从实现社会教育价值视角出发,以文物的安全保护与展示为目的,提出复原制作方案。演讲中针对服饰文物展开理论与案例分析,以全州李氏密昌君(1677-1746)出土朝服与平山申氏的金线缎赤亇为例,将现象复制与复原复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讲解与展示,包括色彩、材质的考证、分析、再现和评估。为服饰文物保护与展示提出以研究、实践、交流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建议。
扬之水研究员通过对浙江临平博物馆“明潢贵器:万历专题文物展”、中国典籍博物馆“邂逅多彩大明:万历文物主题特展”等四次展览中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金银首饰文物的再次深入观察与分析,讲解明代金银器的造型、工艺等特点;基于名物学的研究方法,为“金仙宫夜游分心”“金文殊满池娇分心”等文物重新定名。明代金银器依靠层叠攒造的工艺手法,在盈寸之间营造出有浮雕感立体画面,从而展现出“金分五色”的视觉感受,窥得明代金银饰品之美。
赵丰研究员从明代人物容像、画作以及传世实物引入,解析云肩通袖襕袍的名称界定,溯源其发展脉络,赏析明代传世实物及出土文物中的云肩通袖襕袍的艺术设计,探索复原其技术实现方式。云肩襕袍是中国古代丝绸服装中最为华丽的一种,在元代开始形成,在明代达到高峰,对清代仍有影响,体现着明朝丝绸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未来仍然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杨玲研究员讲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其所创造的文化、科技和社会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明朝开拓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朝贡贸易与周边国家互通往来;城镇大规模兴起后,市民文化更加繁荣;书画乐艺在明朝达到中华文化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十几年来,各大博物馆从历史、艺术、科技、考古的角度面向大众作出相关展览,依托传世文物以及考古发掘成果让世人了解明朝的历史文化。本讲座主要通过一百多场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以明朝为主题的展览,阐释明代历史文化展览的展示传播。
王晨研究员讲道,明代是中国丝绸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对服饰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地处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织绣技艺高超,考古发掘的明代墓葬实物,就遗存了为数较多的明代丝绸服饰,虽然已褪去昔日华丽,有些已残破,经过科学有效的修复手段,能让这些遗存再现风采,更为研究了解明代服饰工艺之美提供依据。通过修复明代丝绸服饰案例的视角,谈明代丝绸工艺之湛、服饰文化之美。
陈芳教授讲道,从晚明女子典型服饰配伍,可见女子形象呈现端庄、典雅而富有文化气质的新特征。“女为悦己者容”,女子形象塑造背后实则隐藏着男性品评标准的转向,一种新女性形象是否正在受到当时文人士子的推崇?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出现?本讲座主要从晚明女子形象的审美观照、新的“才情观”推动、明代版刻高峰、母亲亦师亦友的中心教育角色、以家庭为中心的园林雅集以及女子游玩结社等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回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一直以来,北京服装学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进服饰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工作,不断培养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创新人才。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服饰蕴含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和“内修容德,外服天下”的文化自信。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服装承载着华夏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期待“2023明代服饰美学论坛”能为中华服饰文化研究和创作带来新启发与新思路。 |